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唐姝 赖志凯
当硬核工业风与赛博科技风相遇,能碰撞出怎样的化学效应?
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京西首钢园的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感受到了工业遗存与前沿科技同频共振的魅力。外观依然是“功勋炉”模样的一高炉静静矗立着,炉内空间却被打造成了一艘巨大的太空星舰。游客则化身为“逐星者”,在历史与未来间穿梭,可以沉浸式开启星际之旅,也可以戴上VR头盔跟随大圣“降魔”,还能在炉芯咖啡馆喝一杯重工业咖啡时触摸沉淀百年的炉渣。
在乐园操刀者当红齐天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齐笑看来,生于1919年的钢铁巨兽摇变为科技文旅的综合体,是“通过新质生产力,把老旧厂房变废为宝。”他口中的新质生产力,是园区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广泛布局AI、边缘计算、AR、VR、MR、5G-A、全息影像等前沿科技,聚焦发展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构建体验消费新场景。
当然,改造这样一个乐园并不容易,甚至还有些“麻烦”。由于一高炉属于工业构筑物而非传统建筑,缺乏土地证等必要文件,在审批和政策层面都无先例可循。为了支持一高炉改造,在政策层面,石景山区推行“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辅导。SoReal科幻乐园是全国首创的工业建构筑物“企业作承诺、政府强监管、失信有惩戒”审批流程的生动实践,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历经5年,乐园于2024年新春伊始开园。开放1年来,乐园已接待公众近百万人次,还承接了北京近60所中小学的研学活动,超万人次的中小学学生到访,成为京西文旅新地标。
而这只是北京以科幻产业为牵引的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推进“一核多点”科幻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的一个缩影。
距离乐园不远处一栋不起眼的大楼里,却聚集了科幻产业全要素——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藏于此,这里既是科幻文化的聚集地,也是背后科幻产业的孵化器。IP改编、画面拍摄、后期包装……“这里有着完整的科幻产业服务链”,此言不虚。一部科幻电影拍摄需要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不出大楼就能实现。
从科幻电影的原点开始,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和刘慈欣的办公室就在创新中心二层元宇研究院中,这里还汇聚了百余名中国优秀科幻作家。作为大片的标配,入驻企业诺亦腾,深耕动作捕捉领域,通过光学和惯性动捕技术,已经服务了诸多国内外影视大作,其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知识产权,已实现自主可控、高精度、全场景适用,尤其在具身智能业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更逼真、沉浸感的音效当然也必不可少,创新中心最早的入驻企业之一WANOS全景声服务过的电影也广为人知,比如《哪吒2》《蛟龙行动》《封神》等。据介绍,目前中国影视票房前十中,有7部都有WANOS全景声的赋能,目前WANOS全景声影厅已达到400家。
“如今,中心已聚集138家硬科幻创作和硬科技创新企业,形成‘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科幻产业服务链。”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说。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创新中心有10个围绕“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领域覆盖动作捕捉、图形渲染、AR/VR/MR、新型显示等电子信息前沿及交叉领域,还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内容创作机构。
连续举办5届中国科幻大会、建立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建设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以石景山区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一核多点”科幻产业发展布局建设……近年来,北京立足国际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优势,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发展科幻、“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产业发展新业态。
“截至2024年,全市已落地780余家科幻企业,总营收约480亿元,北京科幻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北京市文化科技产业已形成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场景示范等产业促进体系。下一步,随着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等计划的深入实施,将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创新运用,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塑全国文化科技融合新范式。
正规炒股指平台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