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孙永莲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4个多小时徒手翻找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却婉拒游客感谢红包的新闻冲上热搜。这原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暖心之举,却在网络上掀起了波澜,引发了公众关于公共服务边界、资源分配以及一线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深入探讨。
纵观网上的相关信息,此事的争议点不在于一座城市快速响应游客需求,及时追踪寻回丢失的物件,而在于高温天气里,让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翻8吨垃圾,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当游客焦急求助,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环卫工人不辞辛劳翻找,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待游客诉求的重视,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完善,更是环卫工人热诚勤恳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与称赞。同时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们在看到两位环卫工人翻找手表的现场照片时,也很难不被当时脏乱窒息的环境所触动,产生感动之外的复杂感受也在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末端”执行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群体最容易被看见,他们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作成果又十分显眼,极易触发公众敏感神经。此次事件中,公众同情心的“泛滥”没有问题,城市为游客寻找丢失的手表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对游客的温情成本直接“转嫁”到环卫工人身上。
从常理来看,环卫工人的岗位职责包括日常清扫与保洁、垃圾收集与运输、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并不包含帮助游客寻找失物。是因为游客的物件被错扔进了垃圾箱,又被送进了垃圾转运站,这项工作就落到了环卫工人的身上。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顶着高温翻找手表的,不只是两名环卫工人,还有环卫企业的工作人员、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志愿者代表都加入进来,或许网上也不会有过多的质疑声。
分析舆论关注的焦点,刺痛广大网友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安排两名环卫工人“大海捞针”去寻找一块手表,值不值?二是质疑类似找手表这样的诉求,是不是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
因此,此次事件暴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公共资源在为人民服务时,应如何合理安排、高效利用?一方面,城市固然要坚持“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的原则,这是本分,是城市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是否能对每一位群众的合理诉求一视同仁?在满足群众个体诉求时,是否有更温情合理的执行办法,充分尊重一线劳动者的健康、保障一线劳动者的权益,避免带来额外压力,这是情分,彰显的也是城市情怀。
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事件,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了反思契机:保障民生、关爱游客的同时,也要兼顾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劳动者权益,善待每一位一线劳动者。爱人爱己,才能让公共服务更加完善,让城市文明真正温暖人心,也能真正避免暖心之举演变为争议焦点。
正规炒股指平台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